1
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度过时间。——川端康成
2011年刘未鹏出版了自己的博客文集《暗时间》,同时「暗时间」是书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
暗时间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了上面川端康城的话,为什么每个人的时间实际是不一样的。
他说,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时间本来的就是一个人类幻觉,但用赫拉利的话来说,时间是一种虚构事实。而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则又是一重错觉。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时间是不一样的。
时间的本质是物质的变化,太阳东升西落,花草四季更替,是古人对时间最早的体会。而这种体会就是来自与物质变化的过程。
而暗时间所指的思维时间,就是大脑潜意识中进行分析思考推理的过程。当一个人在通勤,吃饭,休息,睡觉等等日常事务中,都可以构成一种学习的暗时间,明面上你没有在学习,但是你的大脑CPU还是在默默地运行着学习任务,通过大量微不足道的时间积累,却产生了庞大的复利效果。
2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在行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一个关于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表现得更好的假说。这就是蔡氏效应。
故事的起源是蔡加尼克和一群同事在柏林大学附近餐厅就餐。
一个餐厅服务员来给大家下单。这个服务员没有用纸笔记录,只是不断点头。最后,他给每个人端来的东西都没错。
他超强的记忆力让这一群人大为惊叹。大家吃完饭后,离开了餐厅。蔡加尼克发现自己把东西落在了餐厅,于是回去取。她找到那个服务员,希望服务员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记起来。
但是,服务员什么都记不起来。他不认得蔡加尼克是谁,更不用说记得她坐在哪儿。她问服务员为何这么快就忘掉了一切,服务员解释说他只是把每个单子一直记到上菜之时。
这个经历启发了蔡加尼克对这个记忆实验的开展。
这种大脑运作效应体现一个已经开始的任务建立了一种特定的张力,这提高了相关对象的认知可及性。
而李叔同在《晚晴集》中的名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多少也是一种类似的阐述。
然而,如果一个人开启了许多相关性不强的任务,又同时将它们保留了在思维进程,则可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它们之间会互相干扰,造成了《GTD》的作者大卫艾伦所说的心猿「Monkey Mind」。
3
当年在柏林餐厅就餐的人里面,其实还有蔡加尼克的导师,当时已经颇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先驱人物,库尔特-勒温。
勒温在1942年借鉴了粒子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将场论引入到心理学范畴,提出了心理场论。
勒温的的心理场论可以用一个启发式公式来表示: B = f (p,e) 。这意味着行为(B)是个人(people)和他们的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
其中人是什么呢?这些因素有:
其中环境不只是物理环境,还包括了个人的文化环境,P和E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成为Life Space,B = f (p,e) = f(LS)。
4
前面有提到过柏林餐厅的服务员有一种未完成任务的行动张力让他记住了客人都点了什么,还有什么菜没有上。这种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罗伯特-弗里茨成为结构性张力。
弗里茨是一个商业顾问和制片人,写了一本关于关于创作过程的结构动力学的《最小阻力之路》。
结构张力是关于愿景和当前现实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张力」,这是一种寻求恢复平衡的动力。
这个想法往前追溯,可以追到1967年埃德温-洛克的的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一个人即使原来没有动机,但只要做出目标设定本身,就可以激发动机。
目标生成后,就是一个人生命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存在与一个人的认知环境里的心理现实,成为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力场之一。
然而,我们许多人,其实不只有一个目标,只要你有多重身份角色,你就存在多重目标。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如此之多的内心冲突,就源于我们的生命空间存在了多重动态力场,互相搏击,自我挣扎,争夺心理带宽和思维时间,仿佛陷入了N-Body Problem的困境。
5
当动力变成阻力,要解决这个问题,从弗里茨那里得到的启示是,重组心理力场,构建阻力最小的路径。
你必须围绕你想要创造的东西来组织你的现实和心理环境,而不是围绕你的环境去反应。
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他们“解决问题”——这与创造相反。
解决问题的最可靠方法就是,让它消失——否定它,当它不存在。
弗里茨说,你需要成为“你自己生活中的主导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内在的,不是外界所定义的。
有些角色你可能是被外界所赋予的,并未反思就进入到自己的心理环境里成为一部份,但那却可能是一种枷锁。
要创造事业和财富,您必须围绕创造事业来安排您的生活。要打造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围绕健康生活方式来安排生活。
你应该确切地知道你想要多少,以及你想要它们的期限。这将有助于产生结构性张力,即你想要的和你目前拥有的之间的差异。
当史学家西奥多·怀特什么是塑造历史的主要力量时,他的答案是:“理念。”
“一旦你自己发现了这一原则,你就再也不会走回头路了。你的人生面貌将会从此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