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到贝索斯,谁能想到当年一家卖书的网店,可以成长为一家科技巨头。
我首先想到的是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说的目标VS系统理论。
作为长期主义的代表人物的贝索斯,目标是太空探索,系统是开一家书店。
系统是从小开始,先构建一个基础工作体系,然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级别工作。
对于当时兴起的电子商务模式,书籍是一个足够标准化,能够构建一个最基础电商网店的产品类目,能够有效验证单位经济模型,这是亚马逊的标准化起步。
2
标准化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然而这个线下商场书店也卖书,有什么区别呢?
其中的区别可太大了。所有规模化的增长,无论表面有多少增长手段或营销花式,但在底层有一个深层的基础逻辑,那就是低成本因素。
低成本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诸如书同文车同轨等标准化改进是一种手段,而在更深层次下系统纬度的结构性的低成本,日常表达中通常被称之为红利。
刘润对红利有个很有见解的阐释:供需关系的短暂失衡。
但是这个解释下的红利有两个方向,一是供求>需求,二是需求>供求。
需求>供求的关系下,一般对催生高端化供给,这不在今天的思考议程中。
今天讨论的是供求>需求的情况,生产者利用供过于求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来武装自己。
3
中国过去40年经济的增长奇迹,或者过去10年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增长,经济学家和马云分别给出了类似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让我们心痛,但又那么真实——那就是足够“穷”。
经济增长的中所谓的“人口红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他国的低廉,在伟大的开放政策指导下,外资不断进入中国,央行把外币存起来,印刷出等价的人民币,现金注入社会流动,经济开始循环增长。
近年消费文化下诞生的蚂蚁金服,则是在年轻人普遍收入偏低和信用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开通信用卡,利用这点空白,用过剩资金供给能力和消费者行为数据,直接让年轻人用上金融服务。
4
再看看更遥远的蒙古帝国,是如何利用低成本要素崛起的?
孙子兵法中的作战篇谈的的战争成本问题。通常一场战争需要准备的后勤粮草成本是如何计算的?孙武给出的公式是1:20。假如1万人的军队,需要筹集20万/人份的粮食。
过程是这么计算的,古代没有高铁飞机,所有物流都是靠漕运或陆运,特别是陆运路线,需要大量的马匹运输和人员押送,20万个单位的粮食从全国运输到战场时,有50%已经用于运粮队伍的日常消耗,然后分5%军队,剩下的45%给运粮队回家路上吃。
而蒙古骑兵却能超越了这个法则的限制。原因在于他们的骑兵团的蒙古马既可以是作战工具,又可以是产粮工具,蒙古马食量少,又可以产奶产肉产子,在长途军旅中极大地降低了对后勤粮草的需求,甚至一路可以打到欧洲,要是按照兵法中的古典方式,备粮要到1:1200的程度。
或者再到远古的寒武纪时代,物种大爆发是怎么来的?同样存在红利因素,那就是氧气红利。那时候的物种不单多样,而且体型巨大,是因为它们在那个时代能够以低廉的代价,获得了氧气峰值浓度为28%的空气,高浓度的氧气让氧分子得以进入巨型生物体内的深深的毛细血管,支持了庞大的机理系统发展。
5
回到现代。巴菲特是让所有人都渴望拥有他的财富,却又是让所有人都不愿意用他的方式变富的人。
所有人都想要暴富,没有人想慢慢变富,特别是财富等到60岁后才爆发式增长。
在巴菲特变富的过程中,他过去基本不参与科技公司等高风险投资,现在也对大起大落的加密货币没有兴趣,他宁愿慢慢变富。
大多数人被困于周期,没有耐心或者没有实力去穿越,但巴菲特却又这样的能力。
这背后是他的保险公司提供给他的保险浮存金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低廉,甚至负利率的资金,给了他源源不断的投资现金流,享受着不被美联储利率政策影响下的耐心,慢慢践行自己的价值投资。
6
贝索斯早期的创业神话中的一个,是利用废弃门板充当自己的办公桌,足够节俭,但这不是低成本要素中最关键的一点。
亚马逊在成为万物商店之前,它已经准备好成为万有书店。
互联网提供给亚马逊的货架空间是几乎是无限的,相当于贝索斯以绝对低廉成本,拿下来了比整个西雅图所有书店加起来都更广大的书架,他可以提供任何消费者想要的任何书籍,任何实体书店都没有能力去匹配,飞轮的第一步就这样慢慢启动了。